近日,浙江有这样3名志愿者,他们来自不同地方、身处不同的工作岗位、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和经历,但当他们与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期而遇时,“我愿意”三个字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回答。
浙江省第1136例捐献者: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,
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
12月16日,在杭州某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,来自临平区的汤浩淼,经过数个小时的采集,成功捐献了292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成为浙江省第1136例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1992年出生的汤浩淼,是公安队伍中的一名普通队员。他虽不善言辞,但却拥有一副热心肠,长期以来他都坚持参与无偿献血。2018年,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,他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为血液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,便毫不犹豫地留取血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。他说: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,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。”
时间流转至2020年,当时的汤浩淼首次接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,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。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,他没有任何犹豫,果断表示同意捐献。但遗憾的是,那次捐献因故未能成行。
今年10月,汤浩淼再次接到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时,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捐献。
为了确保捐献顺利进行,他提前调整自己的作息与饮食,在医院打动员剂期间更是谨遵医嘱,生怕自己的任何一点疏忽影响到捐献。
汤浩淼直言:“我内心充满了担忧,生怕这次捐献的机会会像上次一样落空。我只是想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,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。而现在自己仅需要伸出胳膊,就能挽救一条宝贵的生命,对身体也并无大碍,我自然义不容辞。同时,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,能够给儿子树立一个乐于助人的好榜样。”
浙江省第1137例捐献者:太好了,终于等到了!我愿意!
“今天终于成功捐献了!”12月17日上午,在宁波造血干细胞爱心采集室内,宁波某公司员工李先生一边捐献造血干细胞,一边笑着感慨。
李先生于1987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出生,今年是他在宁波前湾新区工作生活的第4年。
“我当初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想帮助有需要的人。”2006年,刚刚迈入大学的李先生便加入了无偿献血的爱心行列。2015年,在一次参与献血的过程中,他了解到众多血液病患者急等造血干细胞救命,于是便留存血样,登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。
之后,李先生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一年又一年,他盼着能够有机会捐献自己的“生命火种”。
直到2023年4月,李先生接到户籍地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,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初筛配型成功,并询问他的捐献意愿。“太好了,终于等到了!我愿意!”一听到这个消息,正在上班的李先生激动地蹦起来,迫不及待地答应下来。
为了后续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、体检等环节,李先生开始调整自己的作息与饮食,坚持早睡早起,拒绝烟酒,努力健身锻炼。
然而,在等了两个月后,李先生却未再收到捐献的进一步通知。按捺不住的他主动打电话前去咨询,才得知暂时不用捐献了,放下电话的李先生一阵失落。
没想到,今年9月,李先生实现愿望的机会再次来到,他接到了由宁波前湾新区红十字会打来的配型成功的电话。这一次,李先生顺利完成了高分辨检测与体检等流程,并确定了捐献日程。
“父母很担心我,但这是人命攸关的大事,我一定要去做。”李先生的捐献决定让老家的父母有些担心。为了说服父母,李先生给他们看了许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资料与科普,并联系身边当医生的亲戚,让他们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安抚父母,渐渐打消了父母的疑虑。
12月17日,李先生成功捐献32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成为浙江省第1137例捐献者。李先生说,希望这些“生命火种”能快些送达血液病患者体内,让他(她)早点康复。
浙江省第1138例捐献者:希望以身作则
成为他人的希望之源
12月17 日,来自温州市苍南县的教师丁宗泼,成功捐献18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成为浙江省第11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他说,希望能以身作则告诉学生们,奉献不仅仅是课堂上的谆谆教诲,更是生活中的身体力行;爱心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付出。
作为一名老师,丁宗泼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多年。在学生们心中,他是知识的引路人;在同行眼里,他是敬业的楷模。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,他先后荣获了县教坛新秀、县优秀教师等荣誉。
除了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,丁宗泼还用汩汩热血延续希望。2005年,丁宗泼还在上大学时,他便已经开始参与无偿献血。这一坚持,便是近二十年。截至目前,他已累计献血5300毫升。
2021年,丁宗泼在一次无偿献血中留存血样,登记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。时隔三年多,他终于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。
丁宗泼说,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让学生们懂得,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成为他人的希望之源,每一次小小的善举,都有可能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。
上一篇:没有内容了!
下一篇:没有内容了!
9月10日是教师节,今天我们不仅要向所有辛勤耕耘的老师道一声感谢,更怀以最赤诚的敬意,向近年来这13位生前教书育人、身后捐献遗体的“大体老师”,深深鞠躬。[详细]